山西科技新闻网讯:(李富贵 李凤仙)乡村要振兴,环境是底色。改善城乡人居环境,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,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。寿阳县平舒乡西岢村现辖北岢和南岢两个小组,总户籍户数365户,总人口884人,党员54人。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,留守人员文化整体素质不高,长期以来环境整体存在脏乱差等问题,百姓呼声较高,也是全村一块胸中隐患、心头之大痛。西岢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以“三治三建三评”为牵引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,实现全村环境向着“净起来、绿起来、亮起来、美起来”不断迈进,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
从“制度”维度发力,搭好全域治理“架子”,着力解决谁来治的问题。一是扬起党旗红。把“三治三建三评”作为政治工程、民生工程、发展工程,成立“三治三建三评”工作领导小组,建立村党总支、支部、党员中心户为核心的网格化治理体系,党总支班子成员带头联系村民,实现狠下一条心、今年大变样。二是党员主动干。推进“党建网+治理网”深入融合,常态化开展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,形成党员带动、村民参与、全民共建的治理模式。通过网格挂钩制度,建立7个网格,党支部委员与7个网格挂钩,所有支部委员担任清洁指挥员,通过“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”的管理模式,压实责任。依托党纪学习教育,把主题党日融入“三治三建三评”之中,开展党员公开承诺,组织全村党员开会讨论,每月组织党员献计献策,不断提升工作质效。三是强化硬考核。实施“辣味”考核,动态考核,实行月度检查、季度点评,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位网格长,每月逐组进行检查,确保人居环境问题100%整改,100%确保不反弹,进一步激发环境大整治的参与热情,持续改善了群众文明素质和精神状态。同时,安排网格员不定期开展巡查,以微信为平台,随手拍曝光“脏乱差”,联系村干部主抓,做到件件有整改对比。
从“问题”维度发力,布好工作“棋子”,着力解决怎么治的问题。一是广泛宣传着力解决氛围不浓的问题。利用微信群、大喇叭、村务公示栏、宣传页、贴标语、新时代文明实践入户宣讲等载体,宣传“三治三建三评”工作开展的目的、意义、措施,普及垃圾分类、卫生习惯、禁烧等方面的知识和规定,提高群众参与意识。入户宣传引导有深度更有温度,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。截至目前,张贴宣传标语20张,开展集中动员8场次,入户动员300余户,签订“门前三包”责任书365份,营造了“人人关心、户户参与、全民动手”的浓厚氛围。二是重点整治着力解决卫生死角问题。加大对重点区域的整治力度,对于人力无法清理的垃圾,进行推平和填埋,期间处理白色垃圾及建筑垃圾多处,对辖区道路两侧的杂草、垃圾进行清除。积极调动党员和群众广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,彻底清理室内、外环境卫生、清扫道路,集中清理陈年垃圾20吨,整治河道1500米,清理非正规垃圾点5个,整治乱堆乱放2处,拆除猪圈煤池等3处200平米,绿化、硬化、亮化效果明显。三是综合防治着力解决硬件短板问题。因地制宜、集中人力、物力对相关重点区域进行彻底治理,组织人力维修田间道路、维修被大水冲坏的桥洞。投资240余万元对村内饮水管网、雨污分流管网配套、集中供暖管网等进行铺设修建,对上下两个小组总长4805.4米的道路进行了硬化。投资24万元对村内开展亮化工程,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。投资17万元,修建村民活动广场1处300㎡,安装10件健身器材。出动了8人次5天、2辆挖机、3辆农运车对高铁沿线的卫生进行了整治,对村内的两个照壁进行了维护和更换,全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。
从“融合”维度发力,走出共富“路子”,着力解决怎么延的问题。一是齐抓共管聚民心。以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,探索运用示范户、文明家庭户等办法,创建村民活动广场、修缮戏台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。建设村民活动室,促进村民社交活动,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水平,以点带面,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,变“要我整治”为“我要整治”。通过挖掘家风家训、规范村规民约、党员户亮相挂牌等方式,实现以党风带民风,以民风促和谐。二是多头融合提质效。秉持“方案一次定好、决心一次下足、效果一次最优”原则,摸清攻坚“底子”,压实网格责任,狠抓工作落实,结合“网格长”“林长制”运行机制,给绿水青山配好“管家”,巩固环境治理成果,推动日常管理规范化、长效化。三是健全机制促常态。注重人居环境整治的常态化管理,聘请4个保洁员,分区域负责日常清扫,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。同时积极探索试行积分制管理,强化门前三包,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的同时,进一步落实群众自身开展环境整治的主体责任。
“三治三建三评”开展以来,全村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积极性,发挥群众主动性创造性,实现干部领着干、党员带头干、群众主动干的良好氛围,群众生态环保意识逐步增强,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下一步,西岢村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,巩固“三治三建三评”成果,以点带面,总结经验,全面推广,全面提升人居环境,擦亮乡村振兴底色,努力绘就一张“路新、渠净、田绿、村美、景靓、百姓富”的美丽乡村新画卷。
编辑:宋立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