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科技新闻网讯:(李富贵 李凤仙)代县雁门关镇红墙村是2002年成立的移民新村,确定为代县首批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。近年来,红墙村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,积极学习践行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强化党建引领,不断凝聚合力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壮大村集体经济,拓宽群众致富路,实施网格服务,大力改善人居环境,加强精神文明建设,全力推动基层治理水平,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小蘑菇撑起“致富伞”
红墙村党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、实事求是,着力在理论实践上下工夫,在调查研究上出实招,在推动发展上创实绩、实干当头、稳中求进。红墙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,引进了智慧菌菇黑皮鸡枞菌种植项目,将黑皮鸡枞菌作为村集体经济破零主引擎,走出了一条以食用菌产业助力村集体经济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展之路。
2023年,红墙村利用村集体资金和企业资金70万元实施智慧恒温菌菇种植大棚建设项目,引进了云南的黑皮鸡枞菌菇种植。红墙村第一批智慧菌菇种植项目15天建成两座大棚,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种植机构,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。
智慧菌菇大棚里,栽培架并排整齐摆放,湿润潮湿的土壤滋养着精灵般的黑皮鸡枞菌,一朵朵、一簇簇破土而出、长势喜人,它们打着黑色小伞,在湿热的空气中散发着特有的芳香。大棚种植的黑皮鸡枞菌菇每八小时成熟一批,一天可以采摘三次,采摘后人工修剪、分拣、芥蒂,平均每座大棚可增加15到20就业岗位。菌菇基地优先录用村中以及周边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户,目前已帮助周边150余名农户解决了就业问题。
红墙村智慧恒温菌菇大棚负责人冯翠伟说:“我们这个智慧恒温菌菇大棚依靠智能的设备,能够获取大棚的温度、湿度、二氧化碳浓度、光照等信息。而且,还能远程手机上操控,实现了对温室大棚的自动化、智能化、科学化控制,确保室内环境有利于蘑菇生长,提高蘑菇的生产品质和生产率。同时,大棚项目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,也有效带动了村民们就业增收。”
黑皮鸡枞菌正“噌噌”地往上长,和黑皮鸡枞菌一起“拔节”生长的,还有红墙村集体日益增长的“钱袋子”。红墙村的黑皮鸡枞菌这一主打特色产品深受北京、福建、广东等地消费者喜爱,自从村子发展菌菇产业后,村集体收入增加了20万元左右,参与劳动生产的农户平均增收近1万元左右。村党委为村民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新业绩,实打实的做好了人民增收致富的大文章。
现在,红墙村干部忙跑销路,村民忙搞种植,整个红墙村给人的印象就是有产业、有活力、有福祉的生动图景,村民们正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幸福康庄大道。未来,红墙村将投资150万元,继续扩建5座智慧菌菇大棚,食用菌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,真正实现小蘑菇到大产业的转变,成为红墙村强村富民的“新引擎”。
聚合力绘就“振兴图”
乡村要振兴,产业是关键。红墙村党支部因地制宜,大力发展设施农业、养殖业、光伏、杂粮等特色产业,带领村民依托集体经济,走出了一条产业增收的发展之路。目前,该村养牛760多头,养羊80余只,正在建设154.28千瓦光伏。光伏项目建成后,预计村集体每年收入7至8万元,通过积极投资入股优秀企业,拓宽村集体收入来源,带动村民增收致富。与此同时,红墙村按照乡村振兴战略: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总要求,一手壮大村集体经济,一手优化农村人居环境,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。
组织引领集聚党群合力,聚指成拳共促乡村振兴。红墙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火车头和党员主心骨作用,以村规民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,开启网格化、积分制、爱心超市的模式,营造共建、共创、共享的良好氛围。建设农家书屋,满足村民文化需求,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,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。
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,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,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有了提高。村民真心实话道:“村里发展的产业挺好,我们村民能打工挣钱,村里的环境也干净整洁,村民们相处的也很好,生活越来越好了。”2018年,司法部、民政部授予红墙村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的荣誉称号。近年来,还获得了“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、“先进集体”、“平安示范村”、“文明和谐村”等荣誉,2023年度被评为村集体经济发展“先进村”。
红墙村党支部书记尚高峰说:“我村认真学习践行‘千万工程’经验,坚持党建引领,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,增加村民收入。同时,实行网格化管理,着力改善人居环境,开展党员为民服务行动,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。下一步,我村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,立足现有资源优势,积极创新思路,突出产业引领,走出一条集体经济长效发展之路,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。”
编辑:宋立功